• 中國土壤學會微信公眾號

    學術交流
    聯系我們
    辦公室電話:025-86881532 
    傳真:025-86881538
    郵箱:sssc@issas.ac.cn 
    地址: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71號
    分支機構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學術交流 / 分支機構
    第四屆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學術論壇隆重舉行
    來源:中國土壤學會氮素工作組  作者:  點擊次數:1270  更新時間:2023-04-03  【打印此頁】  【關閉

    2023年4月1-2日,第四屆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學術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中國土壤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顏曉元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劉敏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一處處長熊巨華研究員分別致辭,祝賀學術論壇召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賀燦飛教授代表承辦單位致歡迎辭。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俄克拉荷馬大學Jizhong Zhou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蔡祖聰教授、華南農業大學儲成才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秦伯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鄭循華研究員、海南大學巨曉棠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仁斌教授作大會報告。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彭建教授主持。

    第四屆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學術論壇是北京大學地理學科7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一,由中國土壤學會氮素工作組、中國地理學會環境地理專業委員會與國際氮行動組織(INI)東亞中心聯合舉辦,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物理學院,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本次論壇是我國氮循環領域迄今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強和參會人員層次最高的學術會議,旨在推動氮循環理論、研究方法、管理策略等的科學創新,促進土壤學、水科學、大氣科學、微生物學、環境地理學、海洋科學、管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增進氮循環領域學者深入交流。

    賀燦飛院長對參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并指出,氮循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活性氮排放的增加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長期重視氮循環領域的科學研究,希望參會的青年學者能夠利用這樣的平臺充分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我國氮循環研究邁上新的臺階。

    顏曉元常務副理事長代表中國土壤學會祝賀論壇隆重舉行,并表示,研究氮素生物地球化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直是國內外廣大學者關注的重點,“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學術論壇為相關領域人才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希望本次會議能夠推動氮循環研究進展,為國家重大戰略問題提供重要支撐。

    劉敏副理事長代表中國地理學會祝賀本次論壇成功召開,闡述了氮循環研究的重要價值,并高度評價了多學科融合交叉的辦會理念,相信本次論壇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學術盛宴,希望有關研究成果能夠為國家高質量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支撐。

    熊巨華處長在致辭中表達了對第四屆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學術論壇的祝賀,分享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理學的學科布局,也希望有更多科學家借助地理科學學科平臺深化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

    本次論壇以“氮循環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下設“氮循環關鍵過程與機制”、“活性氮釋放規律與效應”、“氮的可持續管理與政策”、“氮循環研究新技術與新方法”4個議題,通過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墻報等多種形式進行交流研討。大會報告由北京大學周豐教授和張霖研究員主持,分會場由18位召集人負責。會議期間青年學者踴躍發言,熱烈交流,學術氛圍濃厚。

    為了反映我國氮循環領域前沿和最新進展,引領氮循環研究的創新方向,推進氮循環研究的持續深入,在本次論壇上,中國土壤學會氮素工作組首次發起了“年度氮循環十大科學進展”評選活動。顏曉元常務副理事長現場揭曉了獲獎名單,并邀請張福鎖院士和朱永官院士為獲獎者頒獎,場下掌聲如雷,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論壇閉幕式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思彤研究員主持。期間評選了“優秀報告獎”,并邀請蔡祖聰教授和巨曉棠教授為獲獎者頒獎,隨后舉行了下一屆會議承辦權交接儀式。顏曉元常務副理事長總結會議成果,為期兩天的第四屆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學術論壇圓滿結束。

    本次論壇有來自149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500余名人員到場參會,共舉辦了120場學術報告,包括9場大會報告、18場邀請報告、53場口頭報告,以及40個墻報展示。其中,大會報告全程直播,直播間人數達到14477人次。另外,邀請了中國科技報記者現場報道,將會議實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到全社會,有效推動了相關領域研究學者的交流溝通,勉勵更多的青年工作者在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領域中綻放出更閃亮的光彩,不斷注入生機與活力,貢獻智慧和力量,始終走在科技發展的前沿!

    99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